人物简介:王小召,明天建设集团董事长,河南城建学院教授,郑州大学、中原工学院硕导,获2017年最具影响力的豫商新领袖年度创新人物、2020年河南十大工程咨询大师等荣誉称号。2023年6月20日,王小召及明天建设集团校友向母校河南城建学院捐赠100万元。
他是教书育人的全职大学教授,还是世俗中以逐利为目的,并颇有成就的企业家。
他一直强调自己是一位理科生,应该、必须理性地看待所有的事物,甚至反感、不愿意别人说他“感性”,但却在企业管理中和个人追求上,有很多理想化的色彩和行为。
相较于董事长、王总等称谓,他更喜欢社会同行或同事叫他“王老师”。他说做企业就是在做平台,一个孵化创业的教育平台,一个实现学生创业梦想、实现人才价值的平台。
从创业至今,他一直把“上善若水,厚德载物”作为企业文化;在企业管理中,从来不谈人品好坏,只总结事情的经验教训。
相对于其他企业家针对人性贪婪、懒惰等弊病制定的罚款、开除等制度红线,他的管理哲学更提倡包容,允许大家犯错、试错。并在企业管理中实行“奖勤不罚懒”,希望通过团队精神感化所有人。
王小召是个矛盾体。在对话时,我这样告诉自己。
作为一个控股60多家建筑业全产业链公司、年营收40亿的企业家,他始终不承认自己是在干企业,而是在做教育。创业近十年,他说自己从没签过字,从不碰与钱有关的事儿。
在纷繁熙攘的俗世红尘中,他说只想当个老好好,终身不结一个仇人。我曾难以置信,甚至提出质疑。
对话结束后,梳理和分析王小召成功的密码与管理哲学,这不是理性与否的是非题,而是张弛有度的人生哲学。他以理性的思维统筹企业,感性的手段管理企业,达到理性而理想的结果——使企业规模以倍增的速度发展壮大,产值年年攀升。
也许,这就是人生最高的境界与真谛——半入世,半出世。以出世的思想做人,以入世的思想做事;以出世的精神,做入世的事业。
王小召,身在红尘中,心在是非外。
没有凸点的人生
和笔者对话时,王小召一直保持着很舒服闲适的坐姿,不是一本正经的正襟危坐,而是双手相扣倾斜地坐着,并且露出克制、爽朗的笑声。
他一直以这种松弛感,讲述着自己松弛的人生和创业故事。他没有旁征博引,也不喜欢引经据典,一直保持均衡的语速,以朴素的思想,说着最朴实的话,讲一些工作和生活中的事例。
王小召出生在农村,虽被父母粗糙地养着,但自带“学霸”光环的他,天生爱学习、会学习。从农村考上大学,毕业顺利分配到建筑施工央企,然后回归学校执教,到今天的创业成功,似乎这一切都是“水到渠成”。
“从有记忆开始,我的人生一直都在超出我的想象。”在王小召的内心深处,他的人生就像一路开挂的绿灯,一直稳步向前,节节攀升。他很满足自己取得的成绩和努力。
与大多数人的远大目标和对成功的渴望不同,王小召的自信和底气来自于“没目标”。他认为,没有高追求就没有挫败感。
从上学、工作到创业,他一直保持这种松弛感,让自己稳健地大步向前。就算创业成功的现在,他也只为企业制定今天、明天、后天的“三天”短期目标。
他认为,无论是个人或企业,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,只要动力足够多,就能取得超乎想像的成绩。反之,则一切皆有可能。
例如学习。与大多同龄人肩负家族使命,从小立志通过个人努力,改变家族命运的远大理想不同,他只有一个朴素的思想——活在当下,过好每一天。
带着这种朴素的思想,王小召每天都在不断地挑战自己,他甚至连续考取了9个建筑业的执业证。
1993年,国家拉开建筑行业改革大幕,本着多一个执业岗位,生活就会更好一点的朴素思想,王小召从1997年开始漫漫考证路,之后的每年,只要国家推出建筑业的执业证书,他都是必考者。
再例如,他想当个好老师,就逼着说话脸红的自己,走向讲台多讲课;当量变促质变后,就走向社会作报告,提升控制讲台和现场的能力,并为更多的社会企业服务。
“我今天很紧张,但我告诉自己必须讲好这堂课,就有勇气站上去了,讲完后就有深刻的体会,总结经验之后,下次再站上去就没那么紧张了。”
过好每一天,每天都有创造,是王小召不断挑战自己的动力。日积月累的创造和进步的量变,必然促成质变。他在建筑领域的广学博闻,使其在考取执业证时,仅靠自己专业基础知识的积累,就能轻松地一考而过。
作为建筑专业的老师,长年累月的教学经历,为王小召积累了大量、优秀的学生资源,为其创业吸纳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频繁的社会报告,为王小召积累了大量的社会资源,以及对行业的认知越来越清晰,对企业运转规律更熟悉,对建筑项目管理更深刻;诸多的个人执业资格证,使王小召拥有了创办建筑业全产链集团公司的一张张“王牌”。
看似一切天时、地利、人和的水到渠成,却并非如此。与大多数创业者一样,王小召的创业路也曾遭遇资金的瓶颈和煎熬。
2014年,王小召成立了明天建设集团,创业的前几年是王小召最艰难的几年。彼时,他积累的自有资金在持续投资后一直未见收益,当亏损几千万时,才突然发现还欠外债3000多万。
“你永远没钱花,天天借高利贷,见钱都想借。”虽然很窘迫,但他并没太多焦虑。因为挣钱时,他也没有太多喜悦。他认为,无论投钱、投人或者投事,都有试错成本。
“总觉得反正活一天就干一天,每天干好了,以后就会更好。日子就是一天一天积累的。”王小召表示,所谓的人生转折点、挫败感或重大成功的喜悦,都是感性的认知,没有社会化的标准依据,都是不科学的。
作为理科生,王小召是理性与克制的。他以超强的耐受力,把一切困难和挫折看得风轻云淡。
人才战略的神来之笔
研究分析王小召创业成功,及企业迅速发展壮大的密码,有四大基因:收购企业的战略手段,能征善战的人才团队作基石,合理化的股权结构作激励助推器,还有项目经理承包制的经营模式。
透过现象看本质,王小召在商业创业过程中更奉行“拿来主义”。他在2014年的创业,就始于收购一家企业,邀请学生来管理运营企业。
就像拼积木、组装房子一样,在此后的几年里,王小召不断地收购与建筑相关的企业,同时招募社会上闲散的施工团队,不断地邀请学生加入自己的创业大军。短短几年,明天集团就成为覆盖建筑业全产业链的“矩阵”集团企业。
官方数据显示,明天建设集团成立9年,已发展成为下属60多家企业,拥有工程咨询类企业25家,年产值35亿多元;工程建设企业22家,年产值40多亿元。河南总部员工1210多人,北京总部130多人。
不可否认的是,不断地收购企业使他的商业版图提速了3至5年。时间就是效率、利润,时间就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。
但在王小召的内心深处,明天集团的成功和迅猛发展,得益于骁勇善战的团队,是他们开疆拓土,使企业以倍增的速度不断壮大,并稳健发展。
团队建设是王小召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神来之笔与得意之作,更是明天集团的一大特色。深入剖析发现,明天集团的团队建设有三大策略:浓重的校友文化,师带徒的场景,注重年轻人才的吸纳和培养。
明天建设集团下属60多家公司的200多股东和高管中,大部分是王小召的学生,大多在25岁至35岁之间。资质和能力比较优秀的应届毕业生,可直接实现创业梦想,担任公司高管外加股权。40岁的专业人士,保障项目工程对外输出的高标准;60岁的退休人才,作为企业“师带徒”的职业导师,帮助年轻人成长。
江山代有人才出,各领风骚数百年。在王小召独特的人才梯队建设中,有人质疑80%以上的校友文化,使明天集团的团队建设失去社会多元化机会。
他坦诚地承认,很看重校友文化。校友就是“熟人文化”,它使企业以最低的成本和风险,获得合适、优秀的人才。王小召认为,只有通过熟悉的人,才有机会接触一个人,并产生一些判断的基础逻辑。
他是一位勇于破旧立新,开创新局面的创新者和改革者。虽然他一直声明自己是个理科生,但却没有理科生固有的偏执、呆板和木讷。而是打破传统,不拘一格“降”人才。
例如,王小召从不局限于所谓的“经验”,更提倡人才年轻化。他认为一个人真正的青春、创造力就在35岁以前。他们的求知欲、创造力和奋斗精神,是企业快速发展壮大的保障。
相较于社会舆论此起彼伏的“00后整顿职场”的说法,王小召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想法。
“社会上有一种认知,总觉得现在的年轻人不能吃苦,过于自由,不受束缚,这都是老一代人戴着墨镜看人了。”他语速缓慢地补充说,现在的学生视野宽了,知识丰富了,他们的思路更活跃。
也许他是对的。因为明天集团的发展速度和质量,一直在不断攀升。
理性思维,感性手段
“创办这么多企业,我始终不断地定义自己就只是个老师,我始终不承认自己是在做企业,而是在干教育。”他稳定的语速中带着坚定,像是宣言又像在阐述。
他把做教育的理念,教师的职责和使命感融入到自己的企业管理哲学中。与此同时,他把人性的贪婪、懒惰、恐惧、欲望,以及善良、勤劳、奋斗等坏的、好的一面,都纳入企业管理的理性思考中。
他以深厚的中国文化为底色和载体,把“上善若水,厚德载物”作为企业文化。上善若水是倡导付出精神,厚道载物是一切都遵守事物发展的规律。因此,他制定了奖勤不罚懒、股权激励机制、不开除任何一个人,允许犯错、试错等,包容性很强的管理策略。
“万一错了,再总结经验教训。”关于员工的犯错,他给予充分理解和包容。他清楚地知道,在复杂的企业管理中,说教没法使人提高,只有通过多次的各种实操工作,才能慢慢提高。
王小召的管理哲学与多数企业制定的惩罚、开除等苛刻的政策红线,背道而驰。对于这样的反其道而行,王小召有自己的思考——“很多企业管理书上写的抛开人性讲理性,本身就不科学”。
把人性文化融入到理性管理中,就是在理性地去干事,并非感性。他认为,把人性融入企业管理的理性思维中才符合企业管理逻辑。
例如奖勤不罚懒,重点关注有干事创业精神的员工,并给予表扬和引领,在提升岗位和待遇的同时,给予股权激励和奖金。根据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,表现不好的员工,只能原地踏步,没有提升的机会。
在王小召的管理哲学中,明天集团不会主动开除任何一个人。根据“水滴石穿,绳锯木断”的逻辑,及人性的恐惧,他认为随意开除任何人都会造成群体恐慌和团队的不稳定。一旦群体性恐慌积累到一定程度,人人自危,就会给企业埋下巨大隐患。
王小召坚持不开除任何人的逻辑还在于,他相信每个人都有存在的道理和必然。
他说,作为一个“师带徒”场景的企业,在老师的心里没有坏学生和好学生之分,只有偏科的学生,有的体育好,有的语文好,有的数学好,有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。只是个人资质不一样,可通过共事慢慢感化。
此举意味着,在明天集团资质最差的员工都会有饭吃。在心理上,明天集团给所有员工提供了最大的安全保障,让团他们拥有真正的归属感。
借助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著名的《人类动机理论之五大层次需求》理论,分析王小召的企业管理哲学,他完全满足了员工维持个体生存的生理需求,免除恐惧的安全需求,群体归属的爱与归属需求,以及获得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。从低到高,自我实现是高级的人类行为需求。
马斯洛曾表示,当人们的需求逐级形成并得到满足,就会激发他们强大的行为动力、干事创业的热情,以及对组织和群体的忠诚等。
“办事可以有瑕疵,理念不能有瑕疵。”如果观念里就一直在淘汰人,就会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,对企业文化和发展都不好。
王小召给员工的信任感和归属感还体现在充分放权上。从创业到发展至今天,在日常的经营管理过程中,他从没签过一个字,从来不与钱有关的事打交道。因为他相信管理团队比他做得更好。
团队是企业的本质,经营模式是核心。他提出疑问又好像在回答自己,一个企业家只要紧紧抓住这两项,再用股权和奖金制度解决公平分配问题就行了,为什么还要去干具体事?
他是把股权激励做到极致的企业家。他深知现代年轻人作为企业骨干和管理者,都不甘心长期做“职业经理人”的角色。从明天集团一级、二级,甚至是三级公司,王小召以股权为砝码和纽带,把企业与创业团队捆绑成利益共同体。让年轻人实现“0”元入股,毕业就是股东的创业梦想。
股权激励成为王小召凝聚团队、提高团队创业干事积极性的一把金钥匙。
甩手掌柜只想当老好人
王小召是一个聪明的甩手掌柜。在企业日常的管理事务分工中,他喜欢避重就轻,不喜欢参与到具体、繁杂的企业管理事务中。这并不是贬义的批评,只是一种陈述。
例如,他在经营管理企业中从不签字,从来不参与和钱有关的事。其实,除了与钱有关的事都很复杂、太麻烦外,大多涉及利益,容易产生矛盾。
“做任何事都会有错误,说哪句话都会有缺陷”,所以他一直少干少说。基于复杂的问题应该交给专业团队的准则,王小召只做最简单的事——聚拢、吸纳和培养人才,负责企业战略和制定激励规则。
这种本着少做少错的原则,在传统的社会认知中,是逃避责任的行为,不想承担错误决策带来的结果。但其实,他只想保持完美形象。也许他只是不想参与到世俗的具体事物和人情世故当中。
相较于企业管理,也许他更想、更适合当企业的精神领袖。
透过现象看本质,王小召只想永远保持一颗超然的心。身在红尘中,心在是非外。
例如,他从不谈论任何员工人品的好坏,也不建议大家相互评价和定义别人。他认为谈论人品是件很虚的事情,没有量化的衡量标准。通过共事了解和发现一个人的习惯、风格和短板,才是科学的。
他相信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。对于有缺陷的员工,他喜欢用包容的理念去同化对方,通过团队精神的感化,让其逐渐地融入团队中。
就像他始终不承认自己在做企业,而只是老师一样;就像他希望自己是个老好好,只想当一个好人,终身不结一个仇人一样。王小召在竭尽所能地活在自己世界的同时,努力地为所有员工打造一个世外桃源。
“我只想当个老好人,只要大家发自内心地说我是个好人就行。”王小召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,对自己有着极致的要求。
虽然他一直声称自己是个理科生,要理性不要感性,但他一直都在感性地对待身边的人和事。
与《企业观察网》记者的对话
对话:王小召:我的一生都在超出我想象
创企业就像家具组合
记者:作为一名教师,为什么会想到创业?
王小召:在教学中也参与过校办企业的工作,带着学生开始学预算,给很多项目做过监理,再后来参与了其他公司的造价工作。随着自己的社会影响力,与学生和社会企业接触的经验越来越丰富,就想创办一个企业。
考虑到自己的管理能力有欠缺,就招聘几名学生让他们创业。
记者:听说您创业9年了,没签过一个字?
王小召:真没签过一个字。我给团队也是这么规定的,与钱有关的,与事有关的别给我汇报,我就负责带团队。带团队就是当老师,基础理论肯定扎实一点,知识面比较宽,不光是我们的专业知识,一般知识,企业管理的知识,项目管理的知识,这些都比较丰富。
我利用自己的知识,以教师这个身份来带动大家创业,比我自己干事会更幸福一点,创造的成果也更大一点。
记者:听了你的创业故事,觉得你的创业好像很随意。
王小召:实际上就是拼凑的。刚开始,我就想着自己收购一家企业,然后招自己的学生来创业,有了团队有了企业,领着他们经营好这就成了。刚办企业的时候,觉得办一个就行,就收购了第一家企业,让我的学生来创业管理;后来发现还是没事干,在给很多企业和学生讲课的过程中,直接又收购一个,就是来的学生越多办的越多。
记者:明天集团的发展速度很快,与不断的商业并购有关吗?企业成功的秘诀是什么?
王小召:这里面有三个要点.第一是团队建设,我只负责招股东,第二是研究股权制,研究股东不出钱当股东,当送股看不上,还得有高薪和高奖金。这是我们的商业管理模式,200多中高管作为股东来上班是在为自己奋斗,而不是打工者。第三,持续研究每个企业的商业模式,这三项就构成了一个企业从小到大能快速腾飞的基础和重要因素,绝对不是收购。收购只是缩短了企业发展的进程,节约了三到五年的时间。
企业是靠团队经营起来的,所以企业发展速度快,是我们注重团队建设的结果。团队建设首先是吸纳人才,其次是培养人才。
记者:具体的商业经营模式是什么?
王小召:我们把企业假设成一个平台,他是每个股东和员工实现梦想的地方,每个人创业的实验场,就像一个培训机构和孵化器一样,给每个人和团队助力赋能,提高管理者的综合素质,提高团队的创业能力,做好个人的职业规划,团队的发展规划。
记者:在全民消费降级、房地产生艰难的大背景下,你觉得明天集团的未来在哪里?
王小召:创业经历有时候也要根据自身的成长,不断地调整方式。近两年,建筑业的改革使全国房屋建筑少了,我们也调整了发展方向,收购了一些园林公司,电力企业,还有一些公共企业。跟着国家新基建的决策,也成立或者收购、参股了一些新的科技含量比较高的新基建的企业。
特别2022年,我们又成立了河南省鼎盛人防科技研究院,是民办非盈利机构,就是给国防动员人防机构做一些辅助工作,包括企业的人员培训等,目前为止投入了100多万。还有一些科研创新标准的制定,这些就是我们做的一点社会贡献。我觉得想实现一下人生价值,还是要做一些社会服务。
学生没有好坏之分
记者:据了解,明天集团吸纳了很多00后的新生代,在新生代整顿职场的社会舆论下,明天集团是怎么实现有效管理和融入的?
王小召:这也算我们企业的一个特色。我始终认为人真正的青春、能创造的青春,也就是35以前,企业需要年轻的力量去发挥他的创新精神和激情。实际上我们企业用的全是年轻干部,大部分总经理和副总都是30岁前上任的,但企业确实每年在成倍增长。
企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也确实印证了,要大力地启用年轻人,相信他们的能力。
社会上有一种认知,觉得现在的年轻人不能吃苦,年轻人过于自由,不受束缚,我觉得这些观念都是老一代人戴着墨镜看人了。
我们从不束缚于一些经验和经历,所以刚毕业的学生都能到我们这儿当股东,甚至总经理。我看重的是人的潜质,创新创业的精神,而没有过分的关注经历和能力。所以,在培养人才的时候,用不同的视野去看问题,也许会得到更好的效果。
记者:你认为新生代很优秀?
王小召:应该是一代更比一代强,一代更比一代优秀,我们现在的学生确实视野宽了,知识丰富了,所以他们的思路更活跃一点。我始终坚持真正优秀的人才,就是在20多岁时作出了很多重大贡献,这样子才有激情去演绎他们更好的人生。
任何一个时代,创新永远是我们的主流追求。我们不能用一些经验去束缚、约束他们的发展,所以我们提供更宽松的工作环境。就像我刚才说的,我不愿意签字,我也不愿意他们跟我汇报问题。
记者:如果发生决策失误怎么办?
王小召:让他们试错,万一错了,我们慢慢地再总结经验教训。用说教是没办法使人提高的,只有通过各种各样的实际操作的工作;包括企业复杂的管理,都要经过多次尝试,才能慢慢提高。我们的企业本身就是一个“师带徒”的场景,在老师的心里从来没有坏学生和好学生之分,只有资质不同。
记者:你一直定位自己只是一个老师,这个职业是你小时候的梦想吗?
王小召:想当老师的梦想是在办了企业之后。就像很多农村的孩子一样,谁小时候能有那么多的梦想。高中受老师引导,大学毕业后想当老师或医生。农村人的传统思维认为,这样生活会稳定点。高考后,误打误撞地调剂专业到建筑业了,毕业后在央企干了几年,想选择一个稳定的职业,就回学校当老师了。
刚开始当老师纯属一个职业,但是干着干着,就比较喜欢教书育人的环境和氛围。在教学的过程,不断感受到老师的使命、责任担当,培养人不只是讲点知识,而是要带着这些人去成长。
办了企业以后,发现这些刚毕业的孩子们,有些是很普通的到我们企业,都成了股东或者老板,他们个人的成长和薪酬待遇的提升,还有团队精神的培养,让我们逐渐感觉到明天集团变成了一个孵化器,把老师培养人的理念延伸了。是不自觉养成的一种认知。
这些都是自然发展的,没有很多的刻意追求。
不设目标,挑战自己
记者:从上学到工作、创业。一路走来,人生有没有瓶颈点或重大挫折?
王小召:理论上没有。从有记忆开始,我觉得我的人生一直都在超出我的想象。
从一开始就没给自己定宏伟的目标。到现在也不想定目标,只是觉得过好每一天。每一天都有创造,每一天都有提升。也就是说,只有给今天的目标,没有刻意给明年定目标,要达到多少产值什么的。
当你目标非常低、没有太高追求的时候,就没有挫败感。虽然我没有远大的目标,但在人生每一步的成长过程中,还是要不断的挑战自己。
比如,我每天都想工作好一点。在施工企业工作六年后,当回到学校走上讲台授课时,还是非常怕人的,与人聊天就会脸红。但走上讲台了,就逼着自己去讲,讲多了慢慢就会说话了。
我每天都想把课讲好,就逼着自己讲课水平就提升了。后来,总想不断提升自己,就走向了社会讲堂。大学老师能走向社会作报告的还是少数。大部分老师在学校课堂上还能应付,到了报告厅,那个环境和场合就驾驭不了。控制讲台和现场的能力还是需要锻炼的。
活到老,学到老,我更在乎创业的过程,更在乎多少人在我这成长,多少人在我这实现梦想,而不是企业的利润。